中国风给我的感觉就是“底蕴美”,
无论是妆容、服饰还是对于色彩的理解
都是一种带有历史的厚重“美感”
小生不才愿用拙笔书写一下关于我眼中的国风美
美
云想衣裳花想容,清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李白
1、秦汉:粉白敷面、黛黑画眉
楚辞有记载:粉白黛黑,唇施芳泽
指的是女子用粮食做成的米粉为白色可用来敷面功用就好比现在的粉饼,有修饰提亮肌肤色泽的功效,而黛是用一种石青粉、石绿块或铜清粉以牛骨胶液调和,塑形阴干做成的块状“眉笔”,使用时将黛块在黛砚上磨制成粉,再加入水调和,将眉毛刮掉以后用毛笔蘸取黛画出又长又细的眉,秦朝的女子喜好浓艳的色彩感,会将橘色眼影涂抹在眼尾,并且将眼线画得长和浓,使眼睛呈现明显的丹凤眼型。唇色以暗红为主,呈樱唇妆。
图来源:
橙色眼影
红唇细眉
肤白,腮红
是秦朝妆容里面最重要的特征
秦朝妆容里面还有一种叫“花子”,在《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鬓,帖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意思是传闻秦始皇热衷神仙之术,所以宫中令妃长打扮成神仙模样,五色花子,是指粘贴或画在脸上的面花,也叫“额花”、“花钿”、“面靥”。
五色花子,云凤虎飞升妆容▼
西汉时期的化妆用品随着汉代治炼技术的提高,敷面的妆粉,在米粉的基础上发展出铅粉,俗称“铅华”,汉代画眉用品也从秦朝的黛块,变成了石黛,石黛是用天然石墨或煤精制成,也被称为“画眉石”,西汉妆容大多清淡雅致,追求自然,但在眉妆的塑造上达到了一个小的高潮。远山眉和八字眉这两种眉形也是从那时候出现的,《西京杂记》中曾记载:
文君娇好,眉色如望远山;
说的是有个叫卓文君的女人,将眉毛描画得具有远山般蜿蜒起伏的形态,这里的“远山眉”指的是保留天然眉峰的眉形,也就是说眉尾隆起如山峰状,有一种英姿飒爽的感觉,因为古代女子常常在修眉之时喜去除眉峰,刻意修成弯弯的蛾眉之状,过于纤弱窈窕,失去本真,而保留眉峰的天然眉形却有一种如望远山之意境,所以也称为远山眉妆。▼
2、南北朝:额*妆、晓霞妆、梅花妆
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大发展,女性在金色的佛像上面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色于是便有了“额*妆”,额*的颜料选择上,姜*十分适宜,因为姜*染色后会呈现一种明亮的*色,附着力强而且非常透明。,这种妆容除了将额头涂成*色以外,还会用*色硬纸或金箔纸剪裁成“鹅*花样”以胶水贴在额头。剪贴的鹅*有星、月、花、鸟等多种形状,又称“花*”。
晓霞妆又名“斜红”,为鬓眉之间有妆饰,面颊两侧有两道如月牙版的痕迹,色泽鲜红,犹如两道刀痕,这种妆容来历也很有意思:
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十分宠爱她。某夜,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是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没留意到屏风,一头撞上,顿时脸颊撞伤,伤处仿若晓霞之将散,其他宫女见而生羡,也纷纷模仿薛夜来,用胭脂在脸颊上画上血痕,取名曰“晓霞妆”。
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中也曾记载:
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
所以后来这种晓霞妆也被称为斜红妆。放到今天看可能有点奇怪,但在当时这也算是“网红妆容”了。
梅花妆来自南朝宋武帝刘玉的女儿寿阳公主,据说当时寿阳公主躺在殿檐下睡着了,殿前梅树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寿阳公主额头上,拿掉以后染出了五朵花瓣状,宫中的女子见公主额头的梅花印十分美丽,便纷纷效仿,所以梅花妆又名“寿阳妆”。
3、隋唐时期:桂叶眉、酒晕妆、花瓣唇
隋唐时期,妆容吸收了各族的风格,眉形上为了不让眉形变得呆板,开始流行短眉,晚唐时期女子会在眉尾处进行晕染,让眉尾散开,形如桂叶又名桂叶眉,唇妆也变得更加特别,“花瓣唇”的画法在此出现。
发型上,初唐女子多梳高髻,中晚唐期间则流行一种“闹扫妆髻”把头发梳开,在一旁作多个发髻的发型。
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掀开了盛唐女子的绝美妆容,而大唐的“酒晕妆”也将红妆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妆一般先涂抹上白色的铅粉,再在脸颊涂上浓厚的胭脂,胭脂蔓延到眼部、耳部,如同醉酒时候的样子而得名。▼
4、宋明时期:三白妆贴珍珠面靥、远黛眉
宋元妆容不同于唐朝的夸张,偏于清淡讲究雅致,自然肤色和气质,不涂腮红,只留口脂,同时宋朝也是妆容的“高光”时刻,宋代女子会在额头、下巴、鼻梁这三处涂成白色有点像现在的高光,然后在额头、脸颊、下巴贴上珍珠面靥。
宋朝时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女子对美的追求更为内敛,所以宋代对于美女的定义就是:薄施朱色、面透微红,也就是指素妆之下清新淡雅、白里透红的妆容。
明代女子的妆容继承了宋代的素雅简洁,胭脂比例浓淡恰到好处,偏爱明亮的妆面,于是很流行“三白妆”,也就是宋朝很流行的一种妆容只是去除了珍珠面靥,在额头、鼻尖、下巴晕涂夸张的白粉,让五官看起来更加立体。
6、清朝时期:绛唇妆、吊梢眉、凤眼
清朝时期流行“淡妆似无妆”所以妆容多为含蓄内敛为主,那时候的女子喜欢细长的眉形,眉头低,眼尾上翘的“吊梢眉”在此时极为流行,眼妆上也喜欢把眼睛画的细长,俗称“凤眼”,给人以端庄秀美之感。
清朝因为当时的文人审美是比较喜欢《红楼梦》里林黛玉这种女孩,娇嫩无力,弱柳扶风般令人怜惜的病态美人,所以女子喜欢点绛唇妆,就是上下唇只涂抹中间,类似于今天的咬唇妆,当时宫廷女子都着这种唇妆,显得柔美清丽,楚楚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