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最惊喜的电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下文简称《杀手》)。
作为每年最大的档期之一,春节档历来是“爆款”和“水货”聚集地。有的作品备受期待,最终却遗憾退场;有的作品后起发力,不断逆跌突出重围。《杀手》显然是后者。
这几年,“开心麻花出品”像是坐上了过山车。
由《夏洛特烦恼》《驴得水》打出的“厂牌效应”,有些褪色。而且观众也搞不清哪些是麻花主投主控的电影,哪些是麻花大将自组公司后做的电影,哪些是其他公司开发、请麻花群星出演的电影。
取而代之的,是“含腾量”观望。依照网上的说法,判断麻花电影值不值得去看的标准,是主演是不是沈腾。是沈腾,就可以进影院;不是沈腾,建议还是省点钱。
《杀手》突破了这个惯例。沈腾一分钟也没出现,但它却不失为一部好看的春节档影片。甚至,放在开心麻花喜剧片队列中,《杀手》也算得上头一档。
好不好看,票房说了算。截至发稿前,《杀手》的票房已近10亿。
大年初一,《杀手》排片只占14.7%,在春节档影片中排在《水门桥》《奇迹·笨小孩》《四海》之后。如今,已经追到第二,仅次于《水门桥》。
作为一部中低成本影片,它成了春节档最大的黑马。
《杀手》改编自日本编剧三谷幸喜自编自导的喜剧片《魔幻时刻》,讲述了对表演万分热忱的龙套魏成功(魏翔饰),受聘扮演一个在黑社会中游走的杀手。
最精彩的地方也正是原初故事的核心创意:杀手是演的,但黑社会是真的。
荒诞
《杀手》的故事很简单。民国黑社会组织投资电影,却三番五次赔钱。黑道大哥哈维哥(陈明昊饰)给导演米勒(黄才伦饰)两个选择,要么,被灌进水泥里杀死;要么,让姐姐米兰(马丽饰)嫁给自己。米兰决定铤而走险,走第三条路:请个蹩脚的龙套演员,来扮演哈维哥的死对头“杀手卡尔”。
在黑社会组织中演杀手,有多危险?魏成功告诉你,只要我不了解真相,就一点也不危险。把自己当成主角,把他们当成龙套,一切都变得轻而易举。
作为一个失败的演员,魏成功过去连正脸都没露过几次。好不容易有个担纲主演的机会,自然是一切都听“导演”的。哈维哥也胆战心惊,卡尔前两天还行刺了他,今天就大剌剌站自己面前?真是艺高人胆大。
这人这么像神经病,怎么可能是杀手卡尔?杀手故弄玄虚,大哥满腹猜忌,达成了异样的和谐。在身份错位中,喜感的味道就充盈了。
于是观众看到,魏成功在杀人如麻的哈维哥面前舔刀耍帅,抄着把塑料枪就敢劫持他,为了拍出最完美的“镜头”还总是想再来一条。他端着机关枪跳上桌子突突突,过去总是被打、被炸,这次终于有机会把子弹射向别人了。他还给角色加上了“别人听不见”的内心独白,尽可能展现杀手的复杂情绪。
整部影片中最出彩的是“交易现场”一段。意大利黑手党与本地帮会约定交易,前者给钱,后者给枪。组织已经决定了,就让你这个从意大利深造回来的杀手当翻译。按理说,这就是走个过场。谁成想,魏成功搞得惊险万分。
箱子太重提不动,干脆把枪丢掉“无实物表演”,大不了后期加个特效;搭配白西装的白猫跑丢了,直接在怀里揣只刺猬;当翻译也不尽责,该翻的不翻,不该翻的乱翻,吵吵嚷嚷好不热闹。闹到最后反倒成了枪战现场。
这些天马行空的情节,稍不注意就会显得油腻,但在魏翔的表演过程中,却一点也不违和。尤其是当翻译那场戏,更是堪称登堂入室。
“脑残翻译”这一笑点,最早出现在美剧《AlternatinoWithArturoCastro》中。高强度上网冲浪的读者,想必对此颇为熟悉。可以说,把这个前几年流行的“梗”搬上银幕,并非是一个好选择。魏翔的表演拯救了它,这个人物更显荒诞。
互文
《杀手》共有三条线索:主线是魏成功假扮杀手卡尔,其次是魏成功的主角梦,三是吉米为当老大请来卡尔(艾伦饰)杀哈维哥。
三条叙事线索中,最关键的两条皆与魏成功有关。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完全围绕着魏成功打造的。或者说,是围绕着一个对表演极致热爱的龙套打造的。
《杀手》的前二十分钟,并不好笑。一来,故事还处在铺垫期,戏眼魏翔的戏份不多。二来,魏成功还未入戏,此时的他并非是杀手卡尔,而是一个loser。观众看到的,更多是他受挫的模样。被嘲讽、被指责、被辱骂。
魏成功这个角色,很像《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杀手》这部电影,比《新喜剧之王》更像《喜剧之王》。跑龙套扮演被枪毙的士兵,别人都倒地了,魏成功非要回过头来邪魅一笑。还给导演解释自己“威武不能屈”。明明长相寒碜,却时刻注意形象。魏成功随身带着眼线笔,掌握一手画眼线的好功夫。
好不容易拿到个“男一号”,他拼命给自己加戏,把设定中沉默寡言、心狠手毒的杀手卡尔演成了“话痨”。闲来无事,更是不断雕琢自己的表演理论。
可在业内人看来,魏成功只是个完全不懂表演的门外汉。有导演看中了他,决定请他来演自己的男主角。理由了当直接:你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施为。
客观地说,这样的形象,不好演。周星驰演“傻子”令人拍案叫绝,换成葛民辉来演,就差了几分滋味。卢正雨也试过很多次,观众不太买账。这般滑稽角色,让人生厌容易,让人同情也简单,让人喜欢、共情就难了。
魏翔演出了小人物的真诚。在魏成功的身上,展现着他对表演的至高热忱。当他收获“知名影星”米兰的夸奖时,他的眼神中闪现出了动人的光芒。那段致敬《雨中曲》的雨夜独舞,更是酣畅淋漓,使人对那份喜悦感同身受。
但更难得的是,他的癫狂、他的卖弄、他的张力,都不像是“怀才不遇者”的风云化龙,而是“穷儿乍富”的小人得志。可以说,魏翔用一种自嘲式表演,消解了魏成功这一形象身上尖锐的刺痛感。使之变得温情、动人。
过去,魏翔演过不少配角。最出名的,应当是《西虹市首富》里贡献“三口一头猪”表情包的教练。杀手卡尔是魏成功的首个男主角,而魏成功则是魏翔的首个男主角。隔着银幕,魏成功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和魏翔形成了互文。
改编
《杀手》是一部改编片。相比起原创,改编片似乎先天就低人一等。从豆瓣评分来看,《魔幻时刻》8.3分,《杀手》6.8分。
从艺术价值来说,《杀手》比《魔幻时刻》低了不止一档。原片一环扣着一环,“戏中之戏”的结构,巧妙而完整。而《杀手》放弃了这种完整,它将三谷幸喜的故事做了碎片化解构,有些地方太像小品,有些地方太像段子。
但我认为,《杀手》比《魔幻时刻》更好笑。
《魔幻时刻》是三谷幸喜自编自导的作品。编剧执导自己的剧本,总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拍出来。《魔幻时刻》的问题,就是好笑之处太好笑,无聊之处太无聊。《杀手》则不然。它一直在搞笑,甚至为了搞笑不择手段。
《魔幻时刻》
从话剧舞台走出来的麻花演员,深知逗笑观众的重要性。在剧场里演喜剧,不好笑会饿死人。所以,他们对如何控制观众的情绪,如何掌控笑点,如何迎合观众都驾轻就熟。《杀手》不但在制造笑料上打破套路,还做了创新。
改编后的作品,大刀阔斧地砍掉了所有感情线,米勒、米兰、哈维之间的爱恨纠葛统统消失。本是花瓶的米兰,摇身一变成了表演计划的发起人。两帮争斗也被改成了帮派内斗。删繁就简,一切戏剧张力都围绕着魏成功展开。
如果说,《魔幻时刻》是一场关乎电影的幻梦;那么,《杀手》的核心就是配角逆袭。前者像是浓墨重彩的油画,优雅而不失隆重,但准入门槛还是太高了。后者更像是画风奇异的漫画,能让非迷影人也能产生共情。
值得一提的是,《杀手》还突破了开心麻花常用的“白日梦”式戏剧情境。
以往开心麻花出品的喜剧,总在提供一种替代性满足。不论是《夏洛特烦恼》还是《西虹市首富》,本质上仍是一种“屌丝逆袭”的阶级意淫。它不提供任何价值输出,也不展示任何人物的精神困境,只为“图一乐”。
从观众的反馈来看,《杀手》的尝试成功了。囿于春节档整体大环境逐渐趋冷,猫眼专业版对《杀手》的最终票房预测也从27亿+降到了25亿+。可不论如何下降,能用小成本撬动大收益,它都是这个春节档最大的赢家。
另外,《杀手》也可以为国产喜剧片改编提供些借鉴经验。
过去几年,我们改编了不少外国喜剧。比如,改编自日本电影《游戏永无结束时》的《大赢家》,改编自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的《来电狂响》,等等。然而,这些作品过于侧重把笑点安全“落地”,忽视了情感共鸣的价值。
喜剧改编要拍好看,关键是把真实的人物情感,落到本土化的细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匹配当下社会文化和时代焦虑,才能让观众“心有戚戚焉”。
魏成功的“怀才不遇”确实撞击了观众心怀,但“民国”背景又天然带来些隔膜。开心麻花式的爆笑喜剧想由二三十亿的票房,跃升至四五十亿的级别,还是要在现实题材和普适情怀上多下功夫。共情力倍增,票房能量就能倍增。《你好,李焕英》就是最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