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正规 http://m.39.net/pf/a_4302786.html大家好,我是怪蜀黍
到底怎么做,才能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和这个世界打交道。
为什么是“像”,难道我们不是成年人吗?
成年人被赋予了太多标签,比如,情绪稳定,财务稳定,思维稳定。可惜,成年人的生活确实不大可能波澜不惊地一直稳定下去。
因为这个世界总有它凉薄的一面,谁也不知道何时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或跌入低谷。再加上“巨婴”和“杠精”们的侵扰,想和这个世界和平相处,谈何容易。
可我们是成年人,哪怕只是像,也不能轻易就崩溃,这就是世界要求成年人该有的样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格外需要搞明白,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底层逻辑。
一、理解别人,才能放过自己
练习写作久了,有些文章结构就内化成了我的思维方式,每次与人沟通,哪怕只是聊天,也会下意识地使用到。比如,“
”这个结构。在书中,这个结构被称为黄金三问。
这个结构除了能很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在沟通中有效的抓住双方的重点,以促进彼此的理解。
比如,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乍一看无比正确,但实际用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选择就是一个大问题。你是在选择,还是在瞎蒙;你的选择逻辑是否成立,有什么依据支持你在选择上的方法论吗;正确的决策和正确的结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其次,你怎么证明“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不是事后诸葛亮,不是所谓成功人士的由果推因。
最后,你还得明确怎么选择才能做到“大于努力”,万一选错了,怎么做才能及时止损。
你看,很多我们以为正确的东西,往往经不起细究。最后也只能当做是正确的废话,干了这碗鸡汤。
而这还只是静态地对一个观点的思考,如果是两个人之间的动态交流,就更复杂了。
比如,有一天你女朋友突发奇想向你发出送命题,看你怎么接招。
“如果一个胸大又好看的女人坐在你腿上你会动心吗?”
“你们同学聚会如果有一个女生喝多了,你会送她回家吗?”
“如果我们分手了,你第一件事干什么?”
“我刚才吃药的时候,看到窗外,你猜我看见什么了?”
这些问题要想不答错,就不能顺着问题去回答,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深层逻辑,没找到之前不要轻易出招。
你会觉得这样好麻烦,为什么不能直接说,因为很多时候,有些话是不好意思表达,或者连提问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逻辑是什么的。
答案我放文末,大家可以先按照自己的经验试着回答一下,如果确实着急,也可以选择就跳到最后。我这只举个例子,做个思考的引子。
当你的女友说,“昨天眼线笔没出水,甩了两下弄到你是白衣服上了。”你应该毫不犹豫地回答“买新的。”如果她又问,“买新的什么”,务必速答,“眼线笔。”
你看,光知道“是什么”有时候是很危险的,因为你以为的“是什么”未必是真相,只有沉下去寻找事物背后的原因,找到那个造成“是什么”的“为什么”,“怎么做”才能有的放矢。
怎么能够深入地理解他人,就是多想想在他的语言和行为背后,有没有隐藏着哪些你还不知道的“为什么”。
而且,“为什么”很多时候也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吃饭时,少油少盐有益健康,这种话不知道被宣传了多少次,但真正能改变一个人饮食习惯的最好时机,还是在他收到病危通知单以后,因为要了命了,内在动力自然强大不少。
至于该怎么做,当你的内在动机足够强大时,你自己会找出成百上千的办法,这个根本不需要教。
我没说过,理解别人很容易,但如果你总也不愿意真正去理解他人,那么反受其累的肯定是自己。
二、天雨路滑,社会复杂
两年前,有一条奇葩新闻在网上迅速热传,一名银行新员工因不喝上级敬的酒,竟然被抽耳光。这件事被曝光后,涉事银行立刻做出回应,对劝酒的和抽耳光者,都给予了严厉的处分。
很多人说这都是酒闹得。我承认很多喝酒的人,和不文明的喝酒风气,把酒场文化给带偏了。大家好好看看李白的“将敬酒”,虽然也起哄,也发点酒颠,甚至怂恿主人把家中的五花马、千金裘拿出去换酒喝。可再闹,也不过就是杯莫停、莫停杯而已。
所以,上面那口锅,酒,不背。问题还是出在人身上。
《圣经》中讲过一个故事:上帝对信徒亚伯拉罕说,“请杀死你的小儿子以撒”。亚伯拉罕非常困惑,不知道为什么。不过,虽然很不解,但这是上帝的指令。因此,经过所有父亲都会有的纠结后,亚伯拉罕还是决定服从上帝,含泪把自己的儿子放上祭坛,并举起短刀。
所幸,刀落下去的那一瞬间,天使及时出现,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上帝说:“我不是真想杀你儿子。我只是想知道,你对我是不是绝对服从。”这被称为“服从性测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匈奴的冒顿单于也干过这种事。年少时因为父亲偏爱小儿子,于是狠心将他送到邻国做侄子,希望他能死在“国外”,可没想到冒顿死里逃生,而且,从此在心中种下了弑父的念头。
为了报仇,他发明了一种骨剑,上面有孔,发射时能发出刺耳的声响,并用于发号施令的响箭。冒顿下令:"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
为了测试效果,就在冒顿的妻子迎接他时,冒顿却拿起手中的响箭,射向了妻子。结果,那些不敢射箭的骑兵被处死了。又经过几番的测试和训练,再也没有士兵敢于违抗他的命令,于是,冒顿便指挥着这样的骑兵部队,将自己的父亲射落马下。
通过服从性测试,你的领导才会相信你能做到,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实在不理解,就在无条件服从中加深理解。
所以,你看,领导们劝酒,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让那位新员工喝,而是通过这种行为,来完成“服从性测试”。
如果你不理解这一点,职场上、社会上的很多现象,你可能就没办法理解,甚至对那些在酒桌上说“不喝就是看不起我”或“我先干了你随意”的人心生厌恶。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借助这样的方法,对你施加影响。
结尾
咱们先公布之前你女朋友的夺命问题的答案吧。
1、“我不会让别人坐我腿上的。”
2、“有女的聚会我压根不参加。”
3、“咱们不可能分手。”
4、“你咋吃药了,不舒服吗?”
这篇算是终章,我前后花了4次,将自认为有益于自己的内容,分享了出来。
书中大的脉络是有的,但小的逻辑确实有些散乱,看似深层,但也有头疼医头的嫌疑,但还是要感谢作者,能从商业的角度,揭示了很多人生的底层逻辑,相信对大部分人都会有益。
好了,有事说事,没事读书。
下一本,又会读到什么好书呢。